圖片來自網路

李聖詔-尚洞教會主任牧師,崇實大學教牧學系特聘教授

 

曾有一個青年向我抱怨:「以前只要有牧師或教會長輩找我談話,我就會和他們分享我的想法,但現在我不這麼做了,因為結論都一樣。他們總是說:「我能了解…」,但最後卻用自己的立場下結論,也就是說他們的立場才是正確答案。每當我與他們交談時,從未感受到他們有專心聽我說話。」

 

溝通有一個不成文的準則,就是溝通的核心技巧不在於能言善道,而是傾聽。然而,當我們與人對話時,覺得最難的也是傾聽,為什麼呢?最大的障礙,往往是因自己心中早已有了答案;我們傾聽對方說話之前,已先預設對方會說什麼話,也準備好回答的內容。 所謂傾聽,是指我的心向對方全然敞開,也就是「我的幸福只從你而來,從現在開始,我要停止一切活動,單單專注於你。」

 

因此,傾聽的成功與否,在聽對方說話之前就已決定。首先,要將手機等會妨礙我專注於對方的因素加以移除,再放下手上的工作,面對面看著對方。即使什麼都沒有做,但如果我的眼睛不專心注視對方,就不是傾聽。傾聽不只是用耳朵聽對方說話,更要雙眼適當地凝視對方的眼睛。

 

當你從頭到尾都專注聽對方說話,你可以對他說:「我了解你所說的。」這是簡短而又適切的「回應」,或者你也可以發問。適當地發問,會讓對方知道他所說的已經清楚傳達,並且他會感受到被尊重。從此,將有更深層的對話之門為你們敞開。當對方訴說自己苦情時,你只要對他說一句:「你真的好辛苦!讓你最難過的是什麼呢?」對方就會感受到被同理。你也可以進一步詢問對方的想法,這是很好的傾聽技巧,因為如此表達等於告訴對方:「你的意見對我非常寶貴。」

 

傾聽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達成。若要成為善於傾聽的人,需要特別抽出時間與對方相聚,彼此傾聽,解讀對方的心,共商重要事情,一起度過愉快的時光。若雙方都能享受這段相聚的時光,必能牽引出彼此内心深處的話。而當我們在家庭、職場或教會這樣彼此分享時,就能感受到真實的喜樂,共同體就必充滿活力且能合而為一。

摘自活潑的生命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Uf99J5Odu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