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Moroni的祭壇畫作

文:崔柱勲/ 中央路德教會主任牧師

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,也是全然順服的眾人之僕。

穿上王子服裝的僕人?

2017年,全球熱烈地慶祝宗教改革五百周年,當時最受注目的地方莫過於德國的小城市威登堡。

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1483~ 1546年)在威登堡擔任大學教授,也經常在此地講道,而宗教改革的火花就是在此地萌發,終至燃遍整個歐洲。

馬丁路德當時的城市有兩間教會,一間是諸聖堂,另間是位於舊市政府旁邊的城市教會。

城市教會是馬丁路德正式講道、牧會的教會,是教會第一次聘請新教牧者約翰尼斯.布肯哈根(Johannes Bugenhagen1523年)所建立的教會;是聖餐時,所有平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的教會,也是第一個會眾用自己母語唱詩歌、敬拜神的教會;是為社區居民設造「共同金庫」,立下德國社會福利體系根基的教會,這些事皆足以證明城市教會在宗教改革史上的重要性。

這間教會備受矚目的另一個原因,是教會中由四幅畫組成的《宗教改革祭壇畫》。祭壇畫裡有當時宗教改革家所追求之新教教會的理想。祭壇畫中,正中央之畫作模仿《最後的晚餐》,可見到16世紀重要的宗教改革領袖圍坐圓桌旁餐,熱絡交談:這也是畫家想要表達的基督徒團契生活。

然而,右邊角落的「僕人」非常引人注目。那僕人穿著華麗的紅衣,腰間配刀;說他是僕人,卻帶著威嚴。

事實上,這僕人所穿的衣服,是當時王子和貴族穿著的服裝。僕人穿戴王子的服裝,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?

自由的背後有愛

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在1520年到達高峰,因此被教宗利奥十世(PopeLeoX)判為異端並被開除教籍。那年他寫了三本書,被稱作宗教改革的三大名著,就是《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》、《教會被擄於巴比倫》和《基督徒的自由》。

這三本書的共同點是除了神的話語之外,不接受其他任何權柄的改革思想。前面兩本書對教會權柄的質疑和挑戰,《基督徒的自由》卻以優美感人的文體,敘述馬丁路德不顧性命所主張的因信稱義論。

~因信稱義論強調神稱罪人為義的「恩典」,但對人而言,重要的是脫離罪的「自由」。

在神學上,因信稱義論的焦點是蒙神恩典者應過自由的生活:「自由」有多麼重要,「愛」就有多麼重要。馬丁路德教導我們,基督徒的自由必定伴随著愛。

一翻開此本書就會看見知名的宣言: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,不受任何人管轄;基督徒全然順服的眾人之僕,受任何人管轄。

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,同時也是全然順服的眾人之僕。這就是基督徒的身分。此外,自由帶來愛。馬丁路德在結論中如此宣告:「基督徒不是在自己裡面活著,乃是在基督裡面和在他的鄰舍裡面活著,否則他就不是基督徒。」

基督徒藉著信心活在基督裡面;藉著愛心活在鄰舍裡面。藉著信心他被提到己身之外,到達神裡面;藉著愛心,基督徒沉落在己身之下,到他鄰舍裡面,但他又常在神裡面,在祂的愛裡面。

基督徒不是與世界分離,而是與世界共存。

基督徒的生活,就是活在鄰舍裡面的生活。當然,基督徒與鄰舍建立美好關係之前,先要提升自己。馬丁路德把此點描述為「在基督裡面,憑著信心高升超越自己歸到神那裡。」信心和愛、我與鄰舍的關係是同時有的。

馬丁路德把這點描述「基督徒藉著信,在基督裡面活著;藉著愛,在鄰舍裡面活著。」這就是基督徒的真自由。

因著福音得著的自由,不是放縱肉體、隨己意過生活的自由;在基督裡得以自由的人,必須透過愛鄰舍來展現如此的自由。

在威登堡城市教會的祭壇畫内,有一個僕人穿上王子的服装,堂堂地站在那裡,正是出於這樣的理由。

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,也是全然順服的眾人之僕。

基督徒的身分並非建立在是否到教會聚會,而是建立在愛鄰舍的行動中。

我們的身分都如何呈現在世人眼前呢?

馬丁路德的《基督徒的自由》使我們明白,基督徒因福音得自由,又因著爱而樂意作僕人,並應以何種態度過信仰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