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獻章

 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(Maslow,1908~1970年)發現,人類最基本的需求,有歸屬感(愛與被愛)、價值感(自尊心)和自我實現,而這三者則建構於更基本的需求上:滿足感(生理)和安全感。這些環境相扣的需求層次(Maslow’s hierarchy of needs),在人生失常情景之下即格外浮顯出來,例如面如瘟疫、乾旱、戰亂或經濟風暴之際,人們藉著囤積物資以獲得安全感,並鎮壓內心的恐懼。為了躲避飢荒的亞伯拉罕,在移民到埃及後,面對視人民為自己財產之法老王的心理威脅,為了自身性命安全,竟然求妻子撒萊容他說個白謊(創12:10~18),還因此被法老王嚴厲地訓了一頓,失去了歸屬感和價值感,遑論自我實現!

  正如日本諺語:「沒錢的人怕苦,有錢的人怕死。」人生旅程果然有高山、低谷,到處充斥著懼怕和擔憂,沿路都有安全感的挑戰。

  對事奉者而言,所有的事工也挑戰著事奉者的安全感───亞伯拉罕離開本地、本族、父家,為宣教士安全感受挑戰的最佳範例;對初信者而言,信耶穌就代表著將安全感從地上轉向天上復活的主,初信者的靈魂必須要扣上安全帶。

眼光:人生方向盤

一節默想

歷代志下1:11~12

所羅門並沒有祈求長壽或財富,而是求神賜下能夠治理以色列百姓的智慧和聰明;他身為一國君王,因而求神賜下能夠完成使命的能力。此處的智慧,是指能夠按照神的話語分辨是非,來治理百姓的智慧;是不論身處哪個領域,都能以神為中心來做分辨的能力。得著此種智慧的人,必能得著認識神的知識。

 

當我們全然委身,神的心意就會成為我們心意,祂也必成就所賜的異象。

活潑的生命2018 October P.1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