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潑的生命讀經進度 – 今日閱讀經文《創世記 42: 26~38》
-
他們就把糧食馱在驢上,離開那裡去了。
-
到了住宿的地方,他們中間有一個人打開口袋,要拿料餵驢,才看見自己的銀子仍在口袋裡,
-
就對弟兄們說:我的銀子歸還了,看哪,仍在我口袋裡!他們就提心吊膽,戰戰兢兢地彼此說:這是神向我們做什麼呢?
-
他們來到迦南地、他們的父親雅各那裡,將所遭遇的事都告訴他,說:
-
那地的主對我們說嚴厲的話,把我們當作窺探那地的奸細。
-
我們對他說:我們是誠實人,並不是奸細。
-
我們本是弟兄十二人,都是一個父親的兒子,有一個沒有了,頂小的如今同我們的父親在迦南地。
-
那地的主對我們說:若要我知道你們是誠實人,可以留下你們中間的一個人在我這裡,你們可以帶著糧食回去,救你們家裡的饑荒。
-
把你們的小兄弟帶到我這裡來,我便知道你們不是奸細,乃是誠實人。這樣,我就把你們的弟兄交給你們,你們也可以在這地做買賣。
-
後來他們倒口袋,不料,各人的銀包都在口袋裡;他們和父親看見銀包就都害怕。
-
他們的父親雅各對他們說:你們使我喪失我的兒子:約瑟沒有了,西緬也沒有了,你們又要將便雅憫帶去;這些事都歸到我身上了。
-
流便對他父親說:我若不帶他回來交給你,你可以殺我的兩個兒子。只管把他交在我手裡,我必帶他回來交給你。
-
雅各說:我的兒子不可與你們一同下去;他哥哥死了,只剩下他,他若在你們所行的路上遭害,那便是你們使我白髮蒼蒼、悲悲慘慘地下陰間去了。
引用基督教論壇報專欄文章:
文章版權歸© 2022 基督教論壇報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
https://ct.org.tw/html/news/3-3.php?cat=47&article=1387381
有饒恕也有悔罪,才有真正的復和—默想創世記第42章
◎張慧康(高雄慕恩教會主任牧師)
經文:他們彼此說:「我們在兄弟身上實在有罪。他哀求我們的時候,我們見他心裡的愁苦,卻不肯聽,所以這場苦難臨到我們身上。」流便說:「我豈不是對你們說過,不可傷害那孩子嗎?只是你們不肯聽,所以流他血的罪向我們追討。」 (創42:21-22)
本章是記敘約瑟與他哥哥們分開20年後首次相見的經過。當初約瑟被他們賣到埃及才17歲,在埃及當宰相是30歲,現在過了七個豐年來到飢荒,應有37歲了。與他們的父親雅各當年與哥哥以掃分開20年一樣,親兄弟之間都是先前因嫌隙關係破裂,互不往來,而今要面臨復合的問題。
不同的是,當年雅各是準備好厚禮,誠心誠意地向他哥哥以掃謙卑認錯,終於冰釋前嫌,換得他們兄弟倆抱頭痛哭彼此和好的圓滿局面(創33:4)。而今約瑟與他哥哥們見面,哥哥們並不知道他是誰,至於約瑟雖認得出來他們,卻因身居高位,一見面便以宰相權力誣指他們是奸細,並且不由分說地把他們關進監獄裡。然後又聲稱為了給他們機會自清,要證明自己不是奸細,便打發他們回家,要把便雅憫帶來埃及再說。
我們不禁要問:約瑟為何要這麼做呢?他為人一向正直不欺暗室,怎會公然誣賴自己親哥哥是奸細?又為何明明認得卻不與他們相認,還要安排這麼長的故事,究竟所為何來?
逮到機會報仇洩恨?
若說他是心裡有氣還沒放下過往仇恨,想藉機惡整他十個哥哥,以報當年賣他為奴,使他流浪在外有家歸不得之仇,那為何只關他們三天就放他們回家?三天很短耶!而且若是馬上相認,讓哥哥們知道他已非吳下阿蒙,而是位極人臣的宰相,不是更神氣更解恨嗎?
不但關三天就放他們回家,臨走還主動為他們一一準備「伴手禮」相贈:「約瑟吩咐人把糧食裝滿他們的器具,把各人的銀子歸還在各人的口袋裡,又給他們路上用的食物,人就照他的話辦了。(25節)」這實在不像是一個挾怨報復的人會做的事,所以我們也不能率爾認定,約瑟此舉是心存報復所致。
而且我們認為,以約瑟擔任一國宰相政務之繁忙,從外地來10個人要購買糧食這種小事交代下屬即可,實在不必他親自接見一一詢問。當時飢荒遍滿天下,「各地的人都往埃及去,到約瑟那裡糴糧,因為天下的饑荒甚大(創41:57)」。約瑟若要如此勤政,各地來買糧的都要一一召見察問一番,我看他當這個宰相,其他事都不用做了。
兄弟會面,應是約瑟有意安排
因此,我們有理由相信約瑟跟他哥哥們會面,應是他有意安排促成所致,並非偶然碰到。合理推斷,當時飢荒甚大,約瑟看到各地的人都來找他買糧,他應會想起家鄉景況也是如此,會想到家裡年邁的父親必定會派哥哥們也來埃及買糧食,所以交代屬下若有迦南地來的人要買糧食,必須先通報他,不得擅自處理,他要親自召見詢問,這才有本章自家兄弟會面之事。
至於會面後,他兩句話問完便一口咬定哥哥們都是奸細,又說為了要證明他們不是奸細,要他們先回家把便雅憫帶來埃及,又把西緬關起來當作人質,等他們回來埃及等等,顯然前後呼應自有理路可循,應是約瑟還沒跟哥哥們碰面時,心裡早已想好的計畫,而非看見他哥哥就有氣,一時想起的整人計畫。
但約瑟「套路」這麼深,暗中策畫這些是為什麼呢?若想洩憤其實很簡單,直接安個罪名把他們拉出去痛打一頓就好了啊,何必這麼費事還給他們下套?
我們相信,約瑟是想暗中觀察他哥哥們現在情況如何?有無悔罪之心?
經過20年,約瑟想知道他哥哥們有無悔罪?
畢竟約瑟是有神同在的生命,他會把自己在埃及這兩個兒子取名「瑪拿西」與「以法蓮」,也有嘗到主恩的豐盛,要把過去的困苦忘記的意思(創41:51-52)。只是想起當年,他們把約瑟賣了分錢得利,不知現在的他們又是如何呢?是否還會為了自己安舒,就把西緬放在埃及這裡就不管了呢?這是約瑟想知道的。經過二十年,他的哥哥們是否依然故我?還是已有所悔悟呢?
教會常見的情況是:當被欺壓者受虧負吐苦水時,我們常勸他們要放下,要忘記,要饒恕欺壓者帶來的傷害,講得頭頭是道;但卻未曾同理他們被虧負的感受與心境:「你們只是要我饒恕與放下,但怎不勸勸那欺壓我的人要跟我道歉好好悔改呢?」如果只是一股勁地道德勸說受欺壓者要饒恕,卻不勸欺壓者要道歉、要悔罪、要以具體行動展現誠意好好彌補受欺壓者心裡的痛苦,那是不公平的,也非聖經所揭示的復合之道。
甚至還有虧負別人的人,自己不思如何道歉補過,卻一派輕鬆地叫人家既然事情都過去了,就算了罷!何必那麼計較呢?如此吃人夠夠的作派,實與聖經說的「凡事都不可虧欠人,只要彼此相愛,要常以為虧欠,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(羅13:8)」相去甚遠背道而馳了!
其實這些都不是在學習做聖經說的「使人和睦的人」,充其量,這只是一昧息事寧人,圖自己耳根清靜罷了。因為我們害怕衝突,不喜歡有爭執,不願看到氣氛緊繃兩造僵持不下,甚至虧負者本身也不覺得自己有錯,所以只要沒事就最好了。
要知道,舊約律法規定「人若偷牛或羊,無論是宰了,是賣了,他就要以五牛賠一牛,四羊賠一羊。(出22:1)」。新約稅吏撒該的悔改之所以蒙主稱讚,也是因為他說:「主啊,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;我若訛詐了誰,就還他四倍。(路19:8)」
趨向廉價恩典是當今教會的危機
上一世紀有位德國信義宗的牧師潘霍華(Dietrich Bonhoeffer,1906-1945)曾指出,教會有趨向廉價恩典的危機。我看現在21世紀也是一樣,很多人常講饒恕,講恩典,但少講悔改,講補過,把基督教的恩典愈講愈是一文不值令人生厭。潘霍華認為「廉價恩典」是傳揚不需悔改的赦免,沒有教會管教的洗禮,不用認罪的聖餐,和不必本人親身認罪的宣赦。廉價恩典是不付作門徒代價的恩典,是沒有十字架的恩典,也是沒有道成肉身和永遠活著的耶穌基督的恩典。
甚至潘霍華提醒我們:「相信廉價恩典的人,等於拒絕上帝永生的道。」
我們相信約瑟是願意饒恕他哥哥的,因為他是經歷主恩的人,在他心裡做王掌權的是神的恩典而非肉體的仇恨。但他想先知道經過這20年,他哥哥們現在知道自己錯了嗎?所以當他聽到他們彼此說:「我們在兄弟身上實在有罪。他哀求我們的時候,我們見他心裡的愁苦,卻不肯聽,所以這場苦難臨到我們身上。」又聽到大哥流便說:「我豈不是對你們說過,不可傷害那孩子嗎?只是你們不肯聽,所以流他血的罪向我們追討。」(21節)」這些話所浮現的場景,恐怕是他20年都無法忘記的悲痛往事,哥哥們講的字字句句都觸動到約瑟最深底的心事,也是他最想知道的答案,於是他再難克制自己,便轉身哭了一場,再回來跟他們說話。
約瑟知道此時的哥哥們已經真誠地悔罪,知道自己過去做錯了,這也為日後真正的復合奠下良好的基礎。
有饒恕也有悔罪,這才是真正的復合之道
饒恕很好也是必要的,但是單方面的饒恕並非復合之道,兩造原本破裂互不往來的關係,也不可能只因一方的饒恕,就使得彼此彌補傷痕和好如初一笑泯恩仇,他方也要知錯而真誠地悔罪道歉並且竭力補過。有饒恕也有悔罪,這才是真正的復合之道。當我們喜歡一股腦地勸說他人要饒恕要放下時,希望能多想想約瑟這時的感受。
願神透過約瑟告訴我們,什麼是真正的復合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