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閱讀經文: 《 以賽亞書66 :1 – 9 》
1 耶 和 華 如 此 說 : 天 是 我 的 座 位 ; 地 是 我 的 腳 凳 。 你 們 要 為 我 造 何 等 的 殿 宇 ? 哪 裡 是 我 安 息 的 地 方 呢 ?
2 耶 和 華 說 : 這 一 切 都 是 我 手 所 造 的 , 所 以 就 都 有 了 。 但 我 所 看 顧 的 , 就 是 虛 心 ( 原 文 是 貧 窮 ) 痛 悔 、 因 我 話 而 戰 兢 的 人 。
3 假 冒 為 善 的 宰 牛 , 好 像 殺 人 , 獻 羊 羔 , 好 像 打 折 狗 項 , 獻 供 物 , 好 像 獻 豬 血 , 燒 乳 香 , 好 像 稱 頌 偶 像 。 這 等 人 揀 選 自 己 的 道 路 , 心 裡 喜 悅 行 可 憎 惡 的 事 。
4 我 也 必 揀 選 迷 惑 他 們 的 事 , 使 他 們 所 懼 怕 的 臨 到 他 們 ; 因 為 我 呼 喚 , 無 人 答 應 ; 我 說 話 , 他 們 不 聽 從 ; 反 倒 行 我 眼 中 看 為 惡 的 , 揀 選 我 所 不 喜 悅 的 。
5 你 們 因 耶 和 華 言 語 戰 兢 的 人 當 聽 他 的 話 : 你 們 的 弟 兄 ─ 就 是 恨 惡 你 們 , 因 我 名 趕 出 你 們 的 , 曾 說 : 願 耶 和 華 得 榮 耀 , 使 我 們 得 見 你 們 的 喜 樂 ; 但 蒙 羞 的 究 竟 是 他 們 !
6 有 喧 嘩 的 聲 音 出 自 城 中 ! 有 聲 音 出 於 殿 中 ! 是 耶 和 華 向 仇 敵 施 行 報 應 的 聲 音 !
7 錫 安 未 曾 劬 勞 就 生 產 , 未 覺 疼 痛 就 生 出 男 孩 。
8 國 豈 能 一 日 而 生 ? 民 豈 能 一 時 而 產 ? 因 為 錫 安 一 劬 勞 便 生 下 兒 女 , 這 樣 的 事 誰 曾 聽 見 ? 誰 曾 看 見 呢 ?
9 耶 和 華 說 : 我 既 使 他 臨 產 , 豈 不 使 他 生 產 呢 ? 你 的 神 說 : 我 既 使 他 生 產 , 豈 能 使 他 閉 胎 不 生 呢 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圖片來自於網路
文章轉載link:
https://ct.org.tw/html/news/3-3.php?cat=75&article=1389591
版權所有歸© 2024 基督教論壇報 All Rights Reserved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俗世中的基督徒與教會
◎林鴻信(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)
現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,資訊傳播無遠弗屆,基督徒與教會都必須面對許多有關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。
當今世代的節奏,比起過去任何世代都更加急速,使得大家都處於一個被世界價值觀洪流推擠的狀態;人人都身不由己地被推著走,一旦略有猶豫、自以為停止不動,其實就是被時代潮流帶著走了。
因此,根據基督教信仰來做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,顯得特別重要。
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
聖經裡有許多關於德行的教導如:「正因這緣故,你們要分外地殷勤;有了信心,又要加上德行;有了德行,又要加上知識;有了知識,又要加上節制;有了節制,又要加上忍耐;有了忍耐,又要加上虔敬;有了虔敬,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;有了愛弟兄的心,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。」(彼得後書一章5-7節)
從這段經文可見,信心需要加上德行,而德行則需要加上知識以及節制等:
信心 → 德行 → 知識 → 節制 → 忍耐 → 虔敬 → 愛弟兄的心 → 愛眾人的心
在這序列中,「知識」之後的各項全屬「德行」項目,唯有「知識」本身顯得很特別,因通常並不直接歸在德行項目中。
「知」是從「信」轉成「德」之必經步驟,藉由「知」而得以辨識何者為貴重、合宜、善良、正當而有價值之「德」,因此,基督徒非常需要重視在知性方面的學習。
教會亟需基督教倫理學思考力
現代人面對愈來愈多有關國家、社會、政治、經濟等議題的衝擊,不少基督徒開始覺醒「不聞不問」並非教會應當走的路,而且驚訝地發現,長久以來教會只關心個體罪惡而忽略群體罪惡,其實,群體罪惡往往為禍更烈。
於是「公共神學」逐漸成為當今教會的流行語,許多平素不關心社會議題的教會,也開始針對現實議題提出主張與批判,甚至動員信徒投入社會行動。
處於發展公共神學潮流當中,若是教會缺乏基督教倫理學思考能力,一味訴求行動而信仰反思不足,很可能只是見到別人眼中的刺,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。畢竟教會本身也是由人組成的團體,也可能陷入軟弱與罪惡,需要經常做群體性神學反思。
事實上,當教會體制為惡時,並不亞於任何其他體制之惡,且因包藏在宗教語言中而不易辨識。有時那些看見教會體制問題者,甚至對問題提出批判者,往往也是從屬於問題體制而不自知。
況且,當教會興致勃勃地呼籲要改變社會時,難道社會就沒有在改變教會?
教會若未能察覺自身如何受到社會影響,乃至世俗價值觀的衝擊,卻汲汲營營地投入社會行動,有如輕率地以小博大,試問,究竟是教會改變社會,或者社會改變教會的可能性比較大呢?
不論是就個體或群體而言,當基督徒面對倫理道德問題時,務必以信仰作為出發點而確認信仰價值思維,謹慎地進入真實生活的倫理道德判斷。
假若基督徒討論倫理道德議題的層面,只停留在法律、道德層面而忽略信仰根源,甚至引用的根據不外是合乎人性、文明進步、時代潮流、科學觀點等,真不禁令人感慨,基督教信仰的意義是否僅僅存在於邊緣角落呢?
我們所信的豈是那位「天是我的座位、地是我的腳凳」的創造主上帝呢?(以賽亞書六十六章1節)